目前分類:人生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痛苦與無常是事物的本質。一旦認識到自己的社群團體已經在受苦,彼此再繼續爭吵、鬥爭真的毫無意義。想想看,一群快要被處決的囚犯,每個人必定將會在監獄裡走到人生玓盡頭。在剩下不到幾天的日子裡,如果他們還彼此吵架,那就很沒道理。我們每個人都同樣被束縛在痛苦和無常的本質中,在這種情形之下,就絕對沒有理由再互相對抗。
 
反省改變之道
 
1.    留意你自己對「我」的自然經驗,就如「我要這個東西」、「我不要那個東西」想法中的「我」。
 
2.    要了解你想要離苦得樂是很自然的傾向,這個想法是正確的,你不需要再進一步為它找理由來支持其正當性。
 
3.    基於此自然的欲望,你擁有得到快樂及脫離痛苦的權利。此如同你有這個權利,別的眾生也擁有和你一樣的權利。
 
4.    如同你有這個權利,別的眾生也擁有和你一樣的權利。
 
5.    思考這個事實:你自己和其他眾生的差別就只在於你是單獨一個人,而地球上其他眾生的數目則是數不盡的。
 
6.    提出這個問題:我應該利用每個生命去求取我的快樂嗎? 或是我應該幫助別人得到快樂?
 
7.    想像一下自己冷靜理性的模樣。面向的版本,這個版本中的你非常驕傲,從不考慮其他人的福祉,只關心自己的利益。
 
8.    觀想在你的左邊有許多跟你沒關係的窮人,他們急需幫助,現在正身陷痛苦之中。
 
9.    站在中間的你是一個公正理智的人,想一想,在你身旁兩側的人都想要得到快樂不要痛苦。從這個角度而言,他們是平等的,也是相同的。
 
10.    但你要這樣想:在你右邊的那個自私的人就只是一個人而已,而另一邊的人數則多太多了。哪一邊比較重要呢? 是這個只有單獨一個、自私的人這邊嗎? 還是一大群窮苦無依的人那邊呢? 你到底要把力氣投注到哪一邊? 身為站在中間的那個人,你很自然就會偏向許多正在受苦的人這一邊。
 
11.    反省這個想法:如果只是單獨一人的我佔了這麼多人的便宜,那真的違反了我的人性和常識。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卻要犧牲多數人的利益是件很愚蠢的事。
 
12.    如果你能這樣想,就會這樣決定:我將把我的力氣關注在許多人身上,而非只用在這個自私的人身上。
 
對找而言,這個禪修特別有效。選擇自我中心主義和愛惜自己很明顯是很愚蠢的事。從自己的經驗中,你就可以了解這個禪修的原則和道理,那即是愛惜自己會導致如人偷盜、邪淫、說謊、兩舌、粗暴惡言、愛說閒話甚至謀財害命等惡行,但愛惜他人卻不會有這些不好的後果。
 
即使你可以利用所有其他眾生來達成自己的目的,但你不會感到快
樂。但是如果你能盡力服務其他的眾生,雖然你只是單獨一人,這種努力卻能成為內心快樂的泉源。
文章標籤

阿旺多吉的部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湖面因微風的吹拂而出現漣漪,月影投射湖面上而閃爍不定,一條誤以為身心蘊體有自性的無明大河,流入誤以為『我』是有自性的湖泊。湖泊被善行鍵非善行的煩惱心風風覺亂。閃爍不定的月影象徵支配眾生的兩種無常,由於死亡而形成的粗糙無常及一剎那、一剎那分解的微細無常。漣漪的亮光說明了眾生必須服從的無常,這是你看待眾生的方式。反省這個比喻,你開始可以洞見眾生由於不識本性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,這個正見反過來可以激勵你的慈悲心。
 
證悟無常
我們都受恆常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,以為自己還有許多時問可以用。這個錯誤的信念使我們陷入拖延而浪費生命的險境,尤其當我們有幸得到閒暇圓滿人身時,因循拖延更是浪費生命。為了對抗這個傾向,禪修無常就很重要。首先要禪觀死亡隨時可能到來的事實,接著禪觀我們生活只存在於剎那之間的本質。
 
要了解我們的身體如同陶器一樣無常。
好運不會是永久的,其後若過於執著順境反而會有危險。任何把事物視為恆常的觀點都會造成損害。當你執著現在,未來就不重要了,這會使你沒有動機去做可助他人未來證悟的慈悲行。相反的,無常的觀點可以提供我們適當的動機去做利他行。
 
你不只最後一定會死,而且你不知道生命的終點何時到來。你應該要為死亡做準備,1) 縱然你今晚真的死了,也不會有遺憾。如果你對死亡的急迫性有了真正的了解,那你會更強烈的認識到善用時問的重要性。就如龍樹菩薩在「勸誡寶蔓論」中講過的:
 
你現在正活在諸多死亡的原因中,就像一盞風中殘燭一樣。在死後捨棄所有的財物後,你身不由己的必須往別處去。但如果生筋所有的財物都善用於修行上,在未來就會變成善業。
 
如果你牢記此生是多麼快就會消失,就會珍惜時間,做最有用的事。藉由強烈的死亡急迫感,你會覺得有必要努力修行,增長自己的心智能力,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各種令你分心的事物上,像吃喝玩樂,不斷談論戰爭、愛情故事和八卦等。
 
那些連死亡這兩個字都不敢面對的人,不在乎死亡是多麼的千真萬確,他們在死亡真正到來時,很容易覺得不安和畏懼。
 
反而是那些已習慣反省死亡迫切性的人,已沒有遺憾的準備好要面對死亡了。反省死無定期會發展出平靜伏調而良善的心,
 
因為此心不只停留在今生短暫而表面的東西而已。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標記著痛苦及無常。一旦認識到我們是如此的共通,就會了解彼此交戰鬥爭是沒有意義的。想想看一群即將遭處決的囚犯被關在監牢裡,所有的人終將被處死,如果他們在所剩不多的時日中還彼此爭吵,實在很沒意義。我們每個人就像那些囚犯一樣,都受痛苦及無常的束縛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實在沒有理由相互爭吵,或浪費身心精力去累積金錢和財產。
 
溶入大愛
光說佛陀的教法很好是不夠的,
我們必須要有好心腸才有用。
-西藏諺語
 
你一開始要先修戒,因為當你受粗糙煩惱的影響而行事時,你的身業與口業就會變得尖酸刻薄,不只傷害自己。也傷害別人。戒學就是要控捏制這些粗糙的行為,使這些行為不顯現於外。然而,只是修習*戒學並不能去除煩惱,只有完全根除煩惱後,你才能得到解脫。當你了解了身處輪迴中的苦境時,你應按照下列程序步驟修習:
1)首先,訓練自己了解體認今生受苦的程度。
2)接著,產生對所謂﹁輪迴﹂中生生世世痛苦循環的厭離心,然後修習戒、定、慧三學。
3)經由徹底完成此三學的修習,最終你將達到從輪週中解脫的狀態,完全平息所有的痛苦。
 
如此,你就能證得解脫。但在此之後,你自己的目標也尚未完全達成,你仍然未克服全力幫助別人的主要障礙,也就是殘留在心中以為人與事有真實本性的習氣。縱然無明本身已被克服,這些習氣還是潛藏心中,使你無法認識一切所知。
 
將此正見擴大到其他事物
破壞性心態是我們內心的敵人,是產生一切問題的基礎。破壞性心態是怎麼發生的9.是從貪瞋心而生的,其根源是無明。
由於煩惱有害無益,所以我們必須降伏煩惱。為了克服煩惱,我們必須處理煩惱的原因。所有的困擾情緒都是從根深柢固的破壞性情緒衍生的,即既不了解人與事物真實狀態又主動誤解其本自的無明意識。我們應該把破壞性情緒當敵人,先把它們指出來,然後用方法技巧
加以摧毀。由於受煩惱的驅使,我們會從事一些在心中建立破壞傾向的行動。惡行導致我們投胎到惡道中,善行使我們生於善道中,無論如何,這兩者都源於廣大的無明。經由親證無自性空的真理,在禪修中愈來愈習慣住於空性之中,你就會停止造作累積在輪迴中逼迫你投胎轉世的業力。你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轉世,如此就可以更有效的協助他人。
文章標籤

阿旺多吉的部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少欲知足是什麼意思呢?不是說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裡去,那樣吃粗糲的飲食,穿破舊的衣衫。只要不過分地浪費自己的精力、生命,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生活水平上簡單、樸素地生存。

既不用太窮苦,也不要太奢侈。不走極端,就是理想的生活。

首先,不過分奢侈浪費不僅對本人的修行解脫有幫助,對整個社會也是一種奉獻。世人皆知,現在全球所謂的發展經濟,犬多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,人的慾望、需求越多,能源的開發與消耗就越大。知足少欲可以避免開發過多的能源,從而減輕對大自然的破壞。
其次,不刻意節儉,強行去過太苦的生活,也可以避免在修行過程中產生煩惱。佛陀規定,即使是出家人,只要心裡沒有貪欲心,不認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東西,若能以前世的福報及種種因緣,不需要努力奮幹,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間像五星級賓館那樣蒙華的樓房,也可以隨意享用,不是必須要住在破破爛爛的地方。

有這樣一個故事:
一天,A仁波切去拜訪一位上師時,在上師家裡看到很多東西。A 仁波切雖然嘴上不說,但心裡卻在嘀咕: 雖然上師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,但他家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。那位上師了知到A 仁波切的想法,便切中要害地說道:雖然你認為我不是少慾知足的人,但實話告訴你,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執著,也沒有你對你那個木碗的執著強烈。很多人知道,A 仁波切有一個根本上師留給他的木碗,他非常執著這個碗。話說回來,除了極少數前世積係了極大福報的人以外,一殷的在家人並不具備不勞而獲,無需勤: 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條件,所以佛陀允許我們適當地投入,適當地努力。

但如果滿腦子都是錢,認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解決了,至於倫理道德、因果取捨、親情良心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,那就是大錯特錯的價值觀!

有人會貪吃,食物精製而且聞以其香、見而雪亮,貪吃的慾望出現了,沒有想過食物給我們身體的重心意義,結果疾病是日積月聚而成,同樣的貪慾,希望快快治好,再吃特效藥去止壓疾病的發生,這會貪快的思想,也是貪婪,最後因為這個貪慾,令你離開自己的身體。其實,吃,是為了我們身體需要得到必要的健康營養和飽,而不是吃美觀而沒有營養的食物。

有人愛貪小便宜,從我個人思考'緣起' 的角度里,貪小便宜大多數由於曾經得到過別人的小好處後,慢慢被疼壞的自己,已經查看不到自己已成為貪小便宜的人,還會覺得別人不恭予小便宜給你,那人便是很壞的人;這種人常常覺得自己永遠有正見,例如來看看你,來幫你,這樣的付出已成為要得到回報的代價!其實,世間上,沒有誰欠誰的,一切都是緣起,這個化學作用,在你從初發心的意、初遇見時會發生的錯覺,且會因此錯覺而誇大,做成非要不可、或者更可怕的業果回報了。

有人會貪美,然後商家會寫出很多錯誤而引導,為你的貪美得到最美的理由,就好像說:這是天生的,因為你是什麼星座!衣服是求給自身溫暖,當然不是亂草亂葉都穿上身上了。歸究於社會上很多貪婪的"緣起",為的是什麼?結果看到的是環境因此而污染了;例如浪費的所謂"舊款衣服",洗衣出來的顏色水污染了大地(可笑的是,你不會喝下這些顏色水,但流到田里後,其實你也在吃著!)⋯⋯

有人愛貪攀爬權貴,自以為認識了某某某後,你就會高人一等了!這種貪意最可怕的是,你會不斷去殺戮所有的友誼而攀上去,請問自己,你是什麼家庭的長大?你的親人和家人是怎樣的人?你本來就是清淨地來世上,來到世上後不去依人生的意義而行,反卻成為傷人利己、可怕的人,很可耻了。

反省一下,自問,你有什麼貪婪之事?做過多少貪婪的事?你是不是被騙了?為什麼被騙了?因為你有貪心才會出來"騙"這個字了。


文章標籤

阿旺多吉的部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該怎麼去放下呢?

放下和放棄是有差別的:悲觀、厭世、看不慣,日子過不下去、難以為繼,所以被迫暫時放棄。如果有一天誘惑出現,還是會重操舊業,這是放棄,不是佛教講的放下。比如說,

如果有一天,我有了一塊更好的手錶,所以對舊的手錶沒有貪欲了,這不是放下,只是將執著轉移到新手錶上面而己。佛教講的放下,是對任何事物,都沒有貪欲心。要放棄所有世俗的東西,是不可能的,在家人要生存,要養家糊口,不能一學佛就不工作、不要家庭、不掙錢了。

但是要學會放下的心態,具體有兩種方法:首先,在對一個東西產生貪欲時,要捫心自問,是這個東西本身很有魅力,還是自己內心產生了幻覺,把一個普通的東西看得很有魅力呢?

世俗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,肯定會造作殺、盜、淫、妄等很多惡業。即使有一些世俗的善根,也脫不了之因。其結果,就是飄落輪迴流轉、慘墮三途。

最後得出結論,這個世界不能用“幸福”這兩個字來形容,這是人生的真理。其實,任何人只要能深層次、全方位地去思考人生、思考世界,他一定會和佛的觀點一樣。

當我們明白,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什麼幸福可言的時候,我們的貪欲心就受到了破壞。如果此見解持續下去,貪欲就會日益降低,直至為零。什麼時候降到零點,要看我們自己的修行力度和精進程度。

雖然我覺得這個世界很美麗,所以對她產生了執著或貧欲。但允亮走什麼東西在貪戀、執著這個世界呢?當然不可能走我的肉體,因為肉體本身是沒有思雛的東西,所從只可能是精神或意識。

但意識到底是否存在呢?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呢?有一種觀察方法,是中觀和唯識修法的結合。唯識的世俗觀點和中觀的勝義觀點結合起來,去觀察自己的意識。另外像大手印、大圓滿等密宗修法,就無需觀察其他的東西,直接往內去尋找貧欲者或愚昧者。通過這些方法最後看到的,就是如來藏無明。如來藏光明從來都不會愚瞇,永遠不會有貪欲心。所謂的。 ”貧欲心”,只是突然間產生的一種幻覺。

追尋人生的意義 

文章標籤

阿旺多吉的部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